你知道什么是“反向形成”吗?

HIRONDELLE  发布于2012/08/07 10:09 |  阅读(3641) | 查看评论(3)
接上一篇日志中提到的formation reactionnelle,对应中文是:反向形成。

有一个朋友,有两个孩子,儿子六岁多,女儿四岁多。女儿脸上经常挂彩,是哥哥抓的。但她又觉得儿子很爱自己的女儿,因为儿子经常会在父母面前对妹妹表现的非常体贴照顾。
但是,儿子在外面经常表现得很浮躁,很容易动怒。出去玩,如果有人喊:哎,那是谁家孩子,家长看着点!那基本上就是她的儿子。
她很迷茫,很奇怪。

以下是对“反向形成”的相关解释,看完后,我们应该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参考网址:
http://hi.baidu.com/%CA%AE%C1%F9%B9%E2%C4%EA/blog/item/9aeb848ffb3819e5f01f36c9.html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精神分析术语,自我防御机制中的一种。指意识层面采取某种与潜意识欲望完全相反的看法和行动。性格内向的人在网络中却很外向就是一种反向形成。

有时心中讨厌或憎恨一个人,但在表面上却又对此人十分热情和关心;有时心里喜欢一个人,表面上却异常冷淡。日前,心理学家认为,无意识的冲动在意识层面上向相反方向发展,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在心理学上称为反向形成或反向作用、反向行为、矫枉过正,是自我防御机制之一。反向形成的心理基础,是由于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或冲动难以被他人所接受,为了抑制它而形成与其相反的感情或行为。

反向形成在人生早期有比较常见的典型例子。如弟弟或妹妹出生时,较大的孩子对婴儿夺走了母亲这一事情感到不满或委屈,继而憎恨婴儿,但在表面上显得很喜欢婴儿。这是因为表现出憎恨婴儿的行为会招致母亲的指责,而表现出喜欢婴儿则会成为好哥哥、好姐姐,能被母亲所承认,得到表扬。这种反向形成在本质上源于道德感或良心等超我的影响。 当然,反向作用指的是本人不知不觉中使用此种心理防卫法,自己一无所知,真的相信自己是所表现的那种人,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伪君子”、“伪善者”。

再如,自卑感过重的人有时会表现出自大和不可一世的样子,这是由于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很差,自己也不能容忍自己,想在意识上克服弱点,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人格学派认为,行为与心理无论正向或是反向,都具有其必然性,即遗传特征与人格运行的综合必然。讨论“反向”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更应该关注的是形成的充分条件,无论是正向或反向。

反向作用如果使用得当,不仅无害,而且可能有助于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遗憾的是反向作用往往被人过分使用,不仅不能使他们做应做之事,而且耗费了许多精力,作出违反意愿的行为。举例来说,作继母的大多不会像亲生母亲一样疼爱子女,当孩子作错事、惹麻烦时难免会产生一种厌恶之感。其实,即使亲生父母有时也会产生这种感觉,否则就不会有父母打骂孩子的事情了。但是,亲生父母打骂孩子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可以公开表现其心境;而继母则不然,因为担心打骂孩子或表示厌恶孩子会引起别人非议,所以即使孩子行为确实需要管教,也不敢予以惩罚,有时反而过分溺爱放纵,以表示自己并非“不爱”他。这样一来,作继母的不但需要消耗很多的精力来抑制自己的怒气和不快,而且要费更多的精力去表现自己“喜爱”孩子。这种矫枉过正的结果,对孩子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孩子娇生惯养,有一天会变成问题儿童。更严重的是,小孩会体会到继母的内心是如何地恨他,而一点都不感谢她的“爱”。这种反向作用,在心理疾病患者中也常可见到。

 日志分类:教育心理学 |  评论(3)  |  阅读(3641)

 

 

 HIRONDELLE的日志

HIRONDELLE加入的小组 · · · · · ·(全部

桔瓣广场
303成员

育儿锦囊
132成员

家有小学生
118成员

职场妈妈
116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