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关于家庭教育的一些实践与感想

cherie 发布于2015/07/27 18:10 |  阅读(3054) | 查看评论(0)
吴老师是我以前的同事
两个女儿的爸爸,是我见过的最称职的爸爸之一,有方法、敢于放手
去年随同10岁女儿去了美国
我们经常会沟通一些中美教育的差别
他觉得美国对于孩子的教育同国内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孩子的尊重
这次,吴老师倾情奉献了他的家庭教育的实践与感想,文章很长,需要妈妈们耐心看、思考、实践;我初读有点陈鹤琴《家庭教育》的味道;值得细细拜读、思考!

-----------------------------------------------------------------------------------------
之前在农村生活成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家教”层面,即所谓“子不教、父之过”。那个时候,我所听到看到的家庭教育还是很传统的一些思想观念和方法。

自从高中毕业之后来到北京求学和工作,从农村走向城市,生活学习环境有了改变,对教育的关注也与时俱进。学校教育自然不必多说,观察周围一些人的家庭背景及其可能所受到的教育,只能通过其言谈举止等内外表现来推测和判断。当然,由于保持跟身居故乡的家人的联系并经常关心小侄辈等下一代的成长,我开始理性地思考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诸如“父慈子孝”、“儿行千里母担忧”等背后的文化哲理是什么。

成家之后,特别是小朋友出生以后,我更加关注家庭教育。如果说之前仅仅停留在认知阶段,现在就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因为这个阶段家庭教育才开始有了真正的实验对象(父母和孩子)了。

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跟学校教育一样,是“教学相长”的。正如学校教育的教师与学生互相促进或相互成长一样,家庭教育中的父母与孩子也一样是互相学习或相互成长的。比如,孩子的好奇心和无知无谓的大胆尝试与探索想法是父母最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小孩天生就对外部世界或亲身感受/刺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无知无畏的大胆探索想法,父母作为成年后的大人由于人情世故或功利思想反倒少了些许好奇心和无知无畏的大胆探索精神。其实,在公平自由竞争的社会,创新的恒久源泉就来自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无知无畏的大胆探索精神所驱动。此外,别无他法。如此,父母难道不应该向孩子学习吗?

当然,在孩子充满好奇心和无知无畏的大胆尝试与探索成长过程中,有惊喜,更有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或危险存在。作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最应该担负责任的便是帮助小朋友化解和规避可预见的潜在风险或危险--诸如热水烫伤、家用电器漏电触电、火灾等常见的可能危害小朋友生命健康的危险源,做到“防患于未然”地保护小朋友的生命健康为第一要务。在对待小孩生命健康方面,切不可疏忽大意。应该说,生命健康成长是所有家庭教育中最最重要的。无论何时何地,强调生命健康成长为第一要务都不为过。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家小朋友几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我端着热乎乎的一碗粥喂其喝,一不小心,小朋友一个劲地扑通一下,整个脸扑在粥里,打翻了碗,粥溅了一身。幸亏,当时粥还不是很烫,否则就惨了。

还有一次,小朋友大约三岁左右的时候,其妈妈在院子里陪着玩,小朋友骑着小三轮车很高兴,妈妈一时疏忽自个儿低头看报纸而离开了看护小孩的视线。不一会儿的功夫,小朋友一不小心跌倒在地,摔伤了胳膊-得,肘关节骨折了。“伤筋动骨一百天”啦,连续几个月,白天还好些,一到晚上,小朋友整夜哭闹着,爸爸心烦,妈妈心疼又自责,一家人都无法休息好。别说小朋友忍受痛苦了,父母也跟着“受罪”啊。

尽管意外危险可能随时出现,但只要父母尽职尽责把控风险,照顾好小孩,安全还是有保障的。况且,我们不能因为意外或危险的可能性存在,就放弃锻炼培养小朋友的一切机会。如果那样,对小朋友的健康成长反倒不怎么有利。因为任何小孩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免不了磕磕碰碰,甚至会有轻微的受伤等。与其“一朝受蛇咬,终生怕草绳”,还不如顺其自然,让小朋友从小就能接受与其心智程度相符的挫折教育-让其“吃一垫,长一智”,从小就能学会并接受一定的挫折或失败,以便锻炼或培养其愈挫愈坚且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只要不是非常严重的危及小孩生命健康的意外或危险,父母就不必过分地担心或害怕。如果从小就不断地灌输给小孩“听话”的习惯的话,小朋友长大后也会习惯地不敢大胆地突破或创新,因为他/她在家要听父母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单位要听领导的话,在社会上要听权威的话,唯独不敢听自己内心的话-好奇心!这可能是我们儒家文化传统教育里最短板的特征-“唯命是从”,缺乏冒险或创新精神的根本原因所在。这也是我出国后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生活实践中细心观察和比较所得到的认识和感悟之一。

及时充分肯定与鼓励小孩以建立其自信心,同时接受一定程度的挫折教育,面对困难而勇于冒险、敢于挑战与积极探索,既要独立思考又要讲究团队协作精神,这是当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应该注意提升的地方。否则,创新就无从谈起。

也正因为有如此认识和感悟,我在发现自家小孩一两岁时就害怕与陌生人接触和交流的时候,便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小孩突破这一心理障碍。为了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胆量,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经常带着小朋友进行室内外活动:通过游戏或挑战高难度动作如让小朋友站在我肩膀上摸天花板或寻找扔进吊顶边框里的乒乓球等物品,带着小朋友爬树攀高,还有经常领着小朋友去参加各种朋友聚会或社会活动如英国文化教育处举办的剑桥大学商学院招生说明会、伦敦招商局圣诞Party,以及单位举行的年会或活动等,让小朋友能看到和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人,化解其与陌生人见面时的胆怯心理,培养其不怯场的自信的勇气和胆识。

我经常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的个性。记得小朋友八岁的时候,家乡来了亲戚带着小朋友回老家玩了十多天,返回北京时,我特别为小朋友购买了一张机票,让其第一次在没有父母/大人陪伴的情况下一人乘飞机回到北京。想必那次飞机之行会给其留下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去年暑期,不过十多岁的小朋友又一次在没有父母/大人陪同的情况下独自乘飞机从北京来到美国,还居然顺利通过了海关工作人员的英语盘问。

小朋友去年刚来美国读书开始一两个月由于听不懂英语而哭过两三次,这个时候当然应该安慰和鼓励孩子,不用担心,过了这个瓶颈就会好的。是的,到了第三个月,小朋友就开始慢慢地听懂了一些,到了第四个月第一个学期结束前,小朋友已经没有什么听力障碍了。老师在家长会上表扬孩子说,你家kids(小孩)下课后总有许多朋友围着其转,看样子很有人缘。有美国学校老师的肯定,我甚是欣慰。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可以不用再担心小朋友的英语听说瓶颈或障碍问题了。小孩的适应能力超强,父母还有必要担心小朋友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吗?这也是我发现父母应该向小孩学习的地方—成年人学外语,当向小朋友学习,从听说开始!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这是对的。父母的言传身教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由于平时在家陪同小孩看电视或一起吃饭时偶尔讨论一些社会现象,孩子在独立形成世界观或主观分析判断之前多少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父母亲的价值观念或对某些事情的看法的影响。这方面也有一事例为证。

记得有一次,我家小朋友七八岁的时候在小区院子里跟几个伙伴在玩耍。期间,几个小朋友听到昔日同伴正被其妈妈关在屋子里拷打责骂。我家小朋友带领正在玩耍的几个小伙伴赶到被挨打骂的小朋友家门口连续大声喊“大人不能打小孩!大人不能打小孩!”。但不见效果,我家小朋友便找来正在小区院子里散步的政法大学熊教授帮忙并规劝了那位妈妈教育小孩的不当言行。后来,我家小朋友见义勇为的故事被那位熊教授经常传颂,以至每次见到我,熊教授都很中肯地称道小朋友从小就有如此正义之心乃可塑之幼苗也。

当下,年轻一代父母开始有人关注家庭教育,这是可喜的迹象。之前在国内的同事志晖君有志于家庭教育并率先成立了-桔瓣妈妈轻教育平台,汇聚志同道合的年轻妈妈们一起开创线下亲子、青少年活动、线上讨论育幼心得,特别值得鼓励和支持!俗话有说,一个好妈妈,能拯救和建立一个好家庭。一个好家庭又是一个好社会的最小的细胞和单位。如此推理,“女人能顶半边天”不是夸大了女人的作用,而是忽视了作为女人的好妈妈的作用了,正如好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一样,何止半边天呢?!当然,强调好妈妈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并非否定好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次要地位或不重要。其实,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是父母亲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要有正确的态度和可行的方法,过激或过甚,都失之偏颇。如果能平等地对待或尊重小朋友的话,家庭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有些传统守旧的儒家思想“严父慈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一定会产生正面的积极效果,现实生活中许多所谓“不听话不成器”的小孩之所以叛逆心理严重,除了青春期的自我表现突出之外,能说跟父母的严加“管教”或苦口婆心地一味说教不无关系么?

西方法律谚语“上帝之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便国王也不例外”。西方现代家庭教育也深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父母跟子女的平等地位同样地受到法律的保护。所以,西方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显得比较自由和自信。这是值得深受东方儒家哲学思想影响的家庭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父母亲们注意并思考的地方。也许大的社会环境或制度有时候真的无法撼动或改变,但家庭小环境的改善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年轻父母们:这难道不是吗?

为了回应志晖君的善意,今贸然写就以上不成系统的散落文字,可能还算不上什么好文章,更谈不上分享什么好的心得体会,倒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顺其自然,控制好身心平衡即可。其实,家庭教育又何尝不是呢?!


吴东发
于美国大华盛顿地区寓所
二零一五年七月十九日首稿
喜欢
转帖
桔伴们发表的评论 · · · · · · 全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