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快乐成长:转载陈禾先生:亲子教育不教你“见招拆招”

乐乐 发布于2012/04/25 11:24 |  阅读(1880) | 查看评论(0)
原文地址:亲子教育不教你“见招拆招”作者:陈禾
亲子教育不教你“见招拆招”
少教多学随想58 文/陈禾
向我咨询子女教育问题的家长经常免不了提出要求:“我实在没辙了,您能够教给我一些有用的招数吗?”
一位朋友来找我喝茶聊天,看了我的案例笔记,忍不住哈哈大笑说:“家长们都把你当成独孤求败了?招数再多,遇上如来神掌,只需要一招万佛朝宗,还不都灰飞烟灭?”
我们年轻时候都曾经“熟读”武侠小说,闲谈时候,经常拿小说中的大侠来互相调侃,真佩服金庸的才思敏捷,写大侠,必然身怀绝技,而所谓绝技,就是一招招有迹可寻的招数,因为有迹可寻,所以两人打架的时候,都能“见招拆招”,打得不亦乐乎。但无论是洪七公的降龙十八掌,还是欧阳锋的蛤蟆功,无论你招术多厉害,最后总是拼了个两败俱伤,气绝身亡前才来个“一笑泯恩仇”。唯有两个人例外,一个是石破天,他没招没式,虽有一身内力,总是被人打得鼻青脸肿,但最后领悟了武学真谛,不需要学任何招式,立刻成了天下第一强者;一个是太极宗师张三丰,教拳教剑,要求学了招数后就忘记,能够全部忘记了才是学有所成。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这两个人物代表了治学的两个流派。
但我们更为印象深刻而津津乐道的,却是四十年前看任达华的《如来神掌》留下的记忆,一挥手,随着舒缓的一声“万佛朝宗”,任你功力如何深厚、招数如何精熟,霎时间灰飞烟灭。
这个“万佛朝宗”太有意思了。“宗”就是佛祖。佛祖现身,天地人三界,无论诸神诸佛、妖魔鬼怪、匹夫匹妇,无不匍匐膜拜,谁能抗拒?这是佛家的说法。
其实我们中华文明把这个人生哲理阐释得更为具体精到。《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对目标、发展趋向和本身立场充分了解、认真接受;“有定”是明确方向、意志坚定、不随波逐流;“能静”是动机纯正,不会心猿意马;“能安”是安详舒坦、对事对人从容有度;“能虑”是思虑周到、不偏激、没偏见;“能得”是有能力作出合理可行的选择,不贪求,所以行事有效。这是思维运作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否顺畅运作,讲求的是内心的修炼,修炼有成,就是人生有目标、做事有方法,讲程序,而能发挥作用获得效果。那么要怎么做才能保证这个过程的运作顺畅呢?《大学》进一步说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能够了解事物的本末终始,接受它的发展规律,就能够顺畅运作,这就是“道”。“道”虽然仅仅一个字,却概括了整个中华教育观。《中庸》这么解释:“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是说:“上天赋予每个人独特的气质,这是人的本性,依照本性引导他发展心智,顺势而为,就叫做道,而体现道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可行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
“道”就是一个可操作的教育系统工程,对于普通人来说实在有些复杂,很难理解,所以也就难怪有些教师或家长把韩愈的“传道授业”理解为说道理和辅导作业,虽然这样说很容易理解,但和教育的本义已经相去十万八千里了。
就因为“道”这个概念太难理解,所以我们在谈亲子教育的时候,许多专家总是停留在“招数”的层面,告诉家长如何“见招拆招”,于是像《葵花宝典》这样的教养经典纷纷出现,在子女教养的问题上,家长学会了许多管教的招数。然而,不少家长却发现越是管教,孩子的问题越多,最终便是束手无策。
为什么见招拆招之后还是不能制胜?孩子好像都练就了魔教的化功大法?让不少家长搞得筋疲力尽,无计可施?为了破解这道题,我花了十年时间,才看出了其中端倪——原来,我们的不少家长都被流传江湖的葵花宝典们所迷惑,把孩子当成了假想敌,而练功、勤学招数,只是为了在和孩子过招时能够制敌致胜!
把孩子当敌手,用斗智斗勇,甚至于斗勇斗狠,虽然不是每个父母都想当狼爸虎妈,管教手段各不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一个:制敌致胜。这里面有个很奇怪的思想: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难道就是让他听话?你要他怎样他就怎样吗?
为什么见招拆招总是无效?
我把收集到的千多个教养案例详加分析,归纳为五组:
● 最关心的问题:对学习或游戏不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胆子小、不敢和人说话
● 最忧虑的问题:写字慢、做事或写作业磨蹭、沉迷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
● 最无助的问题:不好好吃饭、打人或被打、爱哭闹、撒泼耍赖
● 最无辜的问题:不听话、不亲、打脸揪头发、说道理他懂但就是不改变
● 最失望的问题:被欺负不敢反抗、不分享、不敢表现、不够强势
家长问这些问题的时候,最后总会加上一句:“我该怎么办?”我理解他们的焦虑,他们希望获得指点,学会高招,把问题立刻解决,但是就算有了高招,而且用得很到位,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问题呢?
例如这样的问题:
☉ 孩子刚上二年级,正在进行理财教育,每周给一元零花钱,但他都用来买口味很重的垃圾零食。亲戚给他200元,想锻炼他自己掌控钱的能力,他很快就把钱花去一半,玩的吃的都买,其实他的玩具已经很多,我不知咋办就把钱都收回了。我没打他,耐心地给他讲道理,他说懂得了,可是下一次给他钱,还是照样乱花,您说我该怎么办?
从家长的描述,看不出他曾经有计划、有目标地训练孩子理财,既然没训练,孩子拿到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能怪他吗?怎么办?你说钱不能这么花,那该怎么花?你给我钱不就是让我买东西吗?我买什么还不都是买,不让我买干嘛给我钱?家长不从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不去了解孩子的感受,什么高招都白搭。
再看下面这个问题,一位妈妈针对微博上被许多人转发的一组照片,问我:
⊙ 怎么预防这种悲剧的发生呀?我真不会教育孩子,生怕这种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拜托,教教我吧!
这组照片中,一位男孩正在大街上打他的妈妈,揪头发、掐脖子,原因只是妈妈不立刻给他买他指定的玩具。妈妈受不了了,求儿子放手,儿子却嘶喊着骂,一位路人看不过眼,上前干预,儿子冲她喊叫,要她滚。最后是妈妈妥协,立刻带他去买玩具。
这是一个比较独特的个案。询问者出于假设,而我向来不回答假设的问题,同时,我怀疑询问者纯属调侃,于是保持沉默。
我经常都会想起小学五年级时国语读本上的一篇《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课文的内容是:荷兰的一个小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路旁的海堤上有个小孔,海水正在滴下路面。他知道,因为村庄的地势比海平面低,所以建了这道海堤来挡住海水。他想叫人来抢修海堤,可是四处张望都看不见人,他大胜喊叫,也没人回应,这时小孔涌出的水已经像个小喷泉,他知道,如果不立刻堵上,很快就会造成海堤崩塌,那他们的整个村庄将会立刻被海水吞噬。怎么办呢?他立刻将大拇指插入小孔,使劲顶着。天黑了,他又饥又渴,全身冻得发抖,然而他还是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半夜里,孩子的爸爸带着村民,终于发现缩成一团已经陷入昏迷的孩子,但他的拇指依然塞住小孔,堵住海水。
老师在教这一课时给我们提出三个思考题:
1. 如果这位小朋友没立刻用拇指堵塞小孔,会有什么后果?
2. 怎样才能不让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3. 怎样才能让住在这个村庄的人不再受到海水的威胁?
我当时正好读完“精卫填海”的故事,便回答说:“把海填了!”一位同学的爸爸是建筑工人,他回答说:“把海堤的泥土换成水泥,水泥的墙不会漏水。”还有一位女同学的答案是:“大家搬家,把房子建在山上。”
直到现在,老师当时的讲课声还常常在我的耳际回荡。他的总结是:“解决问题要分成两个步骤,第一步,先控制眼前的局面,别让它更加糟糕;第二步,想出一个有效可行的办法,把问题彻底解决,别让它再有发生的机会。”他的这些话,成为我后来从事教育研究的座右铭。
我提起这个故事的目的是说明一件事:在孩子教养的问题上,绝对不能仅仅是见招拆招。家长学会瞬间控制局面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进行全方位思考,回到源头,采取可行有效的策略,把孩子重新带上正面成长的道路。
例如上面所举的两个例子:孩子的理财训练,你不引导他在体验中认识金钱的价值,怎能建立他的理财意识?你不培养孩子控制情绪和建立是非观念、拓展同理心,怎能阻止他长大后不会为了争夺财产殴打父母?
要学招数?那就学“万佛朝宗”
回到本文开头时的玩笑话。我说:要是非得学招数来解决孩子的教养问题,那么,什么花招都不要,你只要学这招:万佛朝宗!
我平素最听不得的就是这句话:“我们小时候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现在不都过得好好地?”
说这话的家长指的“这么过来”,是说打骂孩子,他们始终坚信孩子不打不成器,认为我们抬出许多亲子教育的新理念新策略都是在营销自己,所以没事找事。
无视现实和崇尚威权是现代家庭一切悲剧的根源。然而这却是现在大多数家长还在实行的家庭教育。必须知道,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特征,包括它的人文环境、家庭结构、社会价值。“孟母三迁”的意义建立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时代,“悬梁刺股”的意义在于公务员制度还没建立的战国时代,“孔融让梨”的意义在于氏族门第分明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时代改变了,你还想搬来仿效,就是不可行,就是无效。总是想在不可行与无效的传统家庭教育思维中打转,不只是表白你的懒惰、不思进取,更严重的是耽误了孩子,摧毁了孩子的未来。
“万佛朝宗”虽然是我们的玩笑话,但它能够带给大家一个启示:遵从自然规律,不要被花哨的现实世界蒙蔽,从源头做起,顺势进取,一步一个脚印,这样蕴聚而成的能量,足以抗拒任何邪魔外道的侵袭,足以坚定自己的志向,催促自己中道挺进,永不退缩。这就是心智成长的理论依据。
亲子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引领孩子发展心智,要求每个家长都能够建立以下四点共识:
1. 每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气质和成长环境。培育子女成人,只有在了解并接受孩子的天生气质下,根据孩子的成长环境,顺势引导,帮助孩子的心智成长,他将来才会有更好的学习力和行动力,也有更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讯息万变的现实环境中力争上游,即使不能出类拔萃,也能够独立更生。
2. 家长必须履行“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信约。这个信约就是:在人格上和孩子是平等的;在行为上要有能力引导孩子思考,引导他作出最佳选择;在学习上未必要和孩子并驾齐驱,但要有能力作为孩子的导航者。家长不必样样比孩子优越,但要懂得赏识孩子的优越;不必成为孩子的样板,但要有能力协助孩子建立人生的目标。
3. 孩子的成长不可能按照家长的意愿朝发夕至。在婴幼儿阶段,有规划、有层次的引导、启发、示范、激励,必须讲求方法、循序渐进。家长不是教师,更不是裁判。给孩子创造“做”的条件,不是空讲道理。做了,体验了,孩子就进一步;道理说得再好,孩子似懂非懂,只能原地踏步。
4. 婴幼儿无知无畏,所以无论做什么,闯出多大的祸,他都没错,罪在父母。既然罪在父母,怎能由有罪的人来对无错的人执行体罚?所以,孩子有错,家长首先要进行反省,明确自己的教育疏失,然后寻求弥补。(问/陈禾)
喜欢
转帖
桔伴们发表的评论 · · · · · · 全部(0)